欢迎访问简历文库!

体育教学反思:教学中的困惑

APLUS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中的困惑 篇1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省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实际上增强体质在一堂体育课中很难体现,例如某一班级学生上课,教师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推铅球8次,跳远6次。应该说每个同学在一堂课练完这个数字量不能说少,但算算运动时间,每次算它5秒钟一次,8次32秒,6次24秒,总共是1分钟的运动量,再加上慢跑,做操,顶多合起来10分钟,10分钟的运动时间能体现一堂课的强度吗?我们要改变只教运动技术不教身体锻炼方法的教学,要改变正规比赛的技能不教有乡土气息与生活结合密切的身体技能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道理,学会方法,并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与同学和睦相处。

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 能力。于是我们有些教师由此认为体育教学要实现多项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等名目繁多的 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笑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了吗?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的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赛跑、投掷等等。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只有全盘接纳,待到仔细回味真是酸甜苦辣尽有。不管怎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

教学中的困惑 篇2

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教了十几年的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教学中的困惑 篇3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对这个问题思考得越多,似乎困惑越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困惑之一:教师一相情愿与学生多种需求之间存在着的矛盾。

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音乐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具体怎样在课堂上实施,怎样把它做得更好,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又能给予他们什么?据本人观察,学生都喜欢唱流行歌曲,孙悟空、小燕子……是他们的最爱。我曾在课堂上问同学,你喜欢在课堂上干什么?有的说喜欢听音乐,有的说想唱歌,更多的的回答说喜欢自己表演。那课本怎么办?我又问。大家都不作声了。过一会有个同学说:我们自学。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哄笑声,笑过之后,想想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不可调和的。教师总想要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磁带,“规范”地向学生传授,课堂有太多的规矩、框框、拘束,而学生注重的是自己的感觉、感受,并依此为出发点,决定对音乐课的好恶,决定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教师有时也能了解学生的需要,但感觉也不能全凭学生做主。我也在课堂尝试让学生自己表演,可能是组织不得法,最后也是草草收场,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既受全体学生欢迎又使老师自己满意又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方法。

困惑之二:一成不变的教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的矛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虽可能由于教学方法、形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教材确是至关重要。现有的音乐教材使用沿袭至今已有多年,虽也几经修改,但变化不大,和学生、课堂、新课程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喜欢,不认可。原因有这么几点:有的歌曲题材比较老,学生很难理解、感受、学起来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有的歌曲旋律不优美,不流畅,学唱起来比较拗口,学生不喜欢唱;有的创作歌曲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放在教材里,也不知是何缘故,费了好大的劲,学生也不容易学会;还有的教材还是用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且也违背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在教学中也给我们教师出了难题,不教吧,弃置可惜,教吧,无从下手。

困惑之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滞后的教学行为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给音乐教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受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局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方式不同程度地滞后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对教材中一些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许多学生颇感头疼的事,正是由于这样,教师也只能*讲解和灌输,反复读记一些概念;对教材上要求的器乐学习,由相当一部分同学还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一味地模仿练习花费了许多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对一些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同学,不能循循善诱,缺乏恰当有效的方法,造成两极分化;对学生由于年令所形成的个性特点和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学生年级越高,对音乐的兴趣越低,音乐课堂越加乏味,教师的教学也越难开展。

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对一些观念和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理念,进行实践的检验,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交往、探讨中完善对理论的认识。切忌生吞活剥,赶时髦,与人与己都无益,与学生与教育更是有害。

教学中的困惑 篇4

作为一名刚踏出大学校门,步入教学一线的新人,作文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怕写作文,既使有了写作材料也难认成文。这学期我就亲身亲历了这样的事。

本学期的习作6是半命题作文。要求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上,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对他们说:“放寒假,学校要派老师去北京学习,如果你们有想要的礼物,就要把它表达清楚,老师会给你们带回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我叫了数名同学,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视野有那么广。张岩说:“老师,我想要一套百科全书”,我接着问:“

什么样子的,内容是什么?”他兴致勃勃地叙述起来,并谈到了看到这本书的来历,及喜欢的原因。王梓豪说他想要多功能自行车,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去了天津。在商场里我看到了一辆小型的自行车。我兴高采烈地跑过去,自行车的颜色很多,红的、黄的,它更大的功能是可以折叠比我们用的小1倍呢!”多么有序的表叙呀!还有的同学说要DVD机,巴比音乐娃娃、文曲星等。班级里多数同学发了言,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礼物。

他们在介绍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表述的很清楚,他们不会想到在不知不觉已经运用了说明方法。如果把他们的话真实地全部记下来,离老师笔下的优等文不远了。

接着,我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他们说:“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清楚,但老师没有全部记住,怎么办呢?”有同学提议写出来,请同学把刚才说的写成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听了我的话后,同学们都拿出了作文本,认真的写了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巧妇有了米,这下子可有“美餐”了吧!

放学后,大部分同学都交了上来。我高兴的带着这一本本草稿回了家。到了家,我急切的跑到桌前,看了起来。翻看了几本,没有我想象的好,又翻了几本,还是没有课上说的精彩。再翻几本让我失望的是,王梓豪同学居然没写多功能自行车,而改写以前写过的文具盒了。看到这一篇篇与我想象大相径庭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

让学生们自由地说一说,总能说得颇有条理,具体生动。而学生却不知如何去写,难道是学生在写作时背负着“完成作文任务”的沉重心理,不能轻松地用最平常的语言写最平凡的事。

或许,他们心理想着要用“优美的语言”按照“作文要求”来写,所以花在表达内容方面的思考被挤占了,那就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不像样。

学生存在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教师该怎样让学生由说到写,很自然地转换成由口语——书面语的过程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